全称是“汉民族传统服饰”,又称衣冠、衣裳、汉装,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(明末清初),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,以“华夏-汉”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,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,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,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,是中国“衣冠上国”、“礼仪之邦”、“锦绣中华”的体现,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。

最能代表这时代的衣服是深衣(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,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)。《礼记·深衣》孔氏正义曰:“所以称深衣者,以余服则,上衣下裳不相连,此深衣衣裳相连,被体深邃,故谓之深衣。”

秦汉时期的服饰仍采用“深衣制”。具体表现为禅冠、朱衣、方新、田领、朱履,服饰总称为蝉衣,多崇尚黑色,用色较深,更能彰显古朴之美。汉代出现“曲裾”,包裹全身,一圈圈绕起来,显得华贵精致,汉代男子在这种服饰的装饰下,出现了雄姿英发的周公瑾、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,甚至有卫玠、潘安这样的美男子。

这一时期妇女的服饰更加多样化,一般上身穿衫、袄、襦,下身穿裙子,款式多为上俭下丰,衣身部分紧身合体,袖口肥大,裙为多折裥裙,裙长曳地,下摆宽松,从而达到俊俏、潇洒的效果。

唐代服饰承上启下,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。法服是传统的礼服,包括冠、冕、衣、裳等;常服又称公服,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,包括圆领袍衫、幞头、革带、长筒靴等。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。平民多着白衣。唐代女服主要为裙、衫、帔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。在隋代及初唐时期,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,下着紧身长裙,裙腰高系,一般都在腰部以上,有的甚至系在腋下,并以丝带系扎,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。

宋制大概是汉服历史中最接近现代服饰的,褙子、宋抹、宋裤和宋垮,比甲(一种无袖、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,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,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,有些更长,离地不到一尺,又叫做“背心”)也是在这时出现的。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、严谨、含蓄。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,簪插花朵已成风习。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,而且有细褶;衫多为对襟,覆在裙外。


琵琶袖、马面裙、长袄子、短袄子,不管男女都是气度宏美。明宪宗年间,京城的王公贵族全部流行穿一种源自朝鲜的“马尾裙”,明朝的服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。
湖中医也有许许多多热爱古代文化的学子,他们不仅学习、传承汉文化,还研究古代茶艺等多样生活,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分期许和韵味。
(图源湖中医国学社 经本人同意发布)
编辑|新媒体部门 万洋
图文|来源于网络
审核|张应钱老师